[1]
王家耀,魏海平,成毅,等. 时空GIS的研究与进展[J]. 海洋测绘, 2004,24(5):1-4.
[2] Peuquet D,Duan N.An event-based spatiotemporal data model (ESTDM) for temporal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data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, 1995,9(1):7-24.
[3] Worboys M.A unified model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[J]. The Computer Journal, 1994,37(1):25-34.
[4] 石建军,许国华,何民,等.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的研究进展[J].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, 2004,30(3):318-321.
[5] 杨志学. 时空数据模型探析[J]. 北京测绘, 2013(4):66-68,47.
[6] 林广发. 基于事件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[J]. 测绘学报, 2004,33(3):282.
[7] 余志文,刘申,柯锐鹏. 基于Web的面向对象模型库系统[J]. 地球信息科学, 2003,5(1):73-77
[8] 李小娟,尹连旺,宫辉力,等. 应用SPOT5遥感数据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实验研究[J].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, 2004,9(8):997-1001.
[9] 舒红,陈军,杜道生,等.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[J]. 武汉测绘大学学报, 1997,22(3):229-233.
[10]易善桢,张勇,周立柱. 一种平面移动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[J]. 软件学报, 2002,13(8):1658-1664.
[11]匡文慧,邵全琴,刘纪远,等. 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[J].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, 2009,11(4):428-435.
[12]柴彦威,塔娜. 北京市60 年城市空间发展及展望[J]. 经济地理, 2009,29(9):1421-1427.
[13]孙洪铭. 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[J]. 城市发展研究, 2009,16(3):36-40.
[14]杨云鹏,张景秋. 北京城区博物馆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[J]. 人文地理, 2009(5):52-54.
[15]张景秋,曹静怡,陈雪漪. 北京中心城区公共开敞空间社会分异研究[J]. 规划师, 2007,23(4):27-30:
[16]张景秋,蔡晶. 北京城市办公业发展与城市变化阶段分析[J]. 城市发展研究, 2006,13(3):79-85.
[17]姜世国,周一星. 北京城市形态的分形集聚特征及其实践意义[J]. 地理研究, 2006,25(2):204-213.
[18]王新生,刘纪远,庄大方,等.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[J]. 地理学报, 2005,60(3):392-400.
[19]关丽,魏科,颜涯,等. 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数据挖掘研究——以北京市为例[J]. 地 理 与 地 理 信 息 科学, 2012,28(6):49-52.
[20]Armstrong M P. Temporality in spatial databases[C]// GIS/LIS’88. 1988:880-889.
[21]Langran G. Tim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[M]. London: Taylor & Franeis, 1992.
[22]林艳,刘万增,韩刚. 基态修正的 GIS 数据库增量更新建模[J].测绘科学, 2012,37(4):199-201.
[23] 全鼎余,赵坤荣,杨大勇,等. 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与时空表达研究[J].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, 2011,19(3):539-542.
[24]陈彦光,刘继生. 城市形态边界维数与常用空间测度的关系[J].东北师大学报:自然科学版, 2006,38(2):126-131. |